诗词起名 6月5日17时42分,在经过约7个小时的飞行之后,神舟十四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,成功对接在“天和”核心舱的径向对接口,此次发射任务完美成功。不过,直播画面显示,在对接瞬间,“天和”核心舱组合体的姿态发生了变化,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端翘向太空。 神舟十四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组合体 对此,有观点认为,是现在的“天和”核心舱组合体太轻了,面对神舟十四飞船对接时的冲击力,很容易就被“顶歪”,神舟十三飞船对接的时候,甚至将“天和”核心舱组合体顶翻了近180度,从“肚皮”朝地,变成了“肚皮”朝“天”的状态。 神舟十三在轨期间组合体的姿态变化 实际上,核心舱组合体状态的变化,倒不一定是被飞船“顶歪”的,很可能是主动在配合飞船的对接。因为“翘起”的姿势,会更接近地球重力梯度的方向。这样的姿态,组合体重力梯度更稳定,气动的扰动也变小,用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核心舱组合体摆好了防冲击的姿态。 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防冲击姿态 当然,即使是“天和”核心舱组合体被飞船“顶歪”,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甚至是一种“日常操作”。这是因为核心舱组合体一直处于围绕地球高速旋转的运动状态,是一种动态平衡,机械臂的转动、航天员在舱内的移动,甚至是核心舱跑步机启动,都会让组合体的姿态发生一定的变化。 跑步机的启动都会对组合体的姿态有影响 面对这种变化,组合体会自动或者在地面操控的条件下,把姿态调整回来。一般来说,是按程序启动两端货运飞船的姿控发动机,有时候可能也要启动核心舱的姿控发动机,这样的做法,就是费点燃料,只要燃料足够,就不成问题,即使燃料不够,咱们的“天舟”飞船也会把燃料运上来,给空间站进行“太空加油”。 天舟三号姿控发动机启动,帮助组合体纠偏 而在姿态变化较小的时候,甚至不用点燃发动机,就能让核心舱组合体自动回正,它依靠的就是“天和”大柱段和小柱段之间的那6个“大馒头”。这些“馒头”其实就是核心舱的控制力矩陀螺。它们在轨运行期间是高速旋转的,可以把机械臂、跑步机、航天员移动产生的扰动吸收掉,你可以将它抽象理解为“动量轮”。 这6个“馒头”是控制力矩陀螺 其实,当初空间站是设计了喷气式推力器5个解决方案,最终“姿态跟踪+滤波轨迹+控制力矩陀螺”,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小的变形脱颖而出。值得一提的是,控制力矩陀螺不仅能吸收空间站的扰动,甚至还能实现空间站的快速转向,再加上维持轨道的霍尔推进器,咱们的“天宫”真是满满的黑科技。 真是满满的黑科技 不过,相比420吨的国际空间站,咱们的空间站目前确实轻了点,由此对7月份和11月份的“天问”、“梦天”实验舱的对接转位提出了较大的挑战。而为实现两舱的在轨建设,我国航天人也是提出了一个个非常巧妙的解决方案,有的会涉及空间站姿态较为剧烈的变化,到时候会非常精彩,值得期待。 加油 ![]() |